二 电脑的出现为人类的自我置换提供了现实可能性
人类社会正在以前所未有的惊人速度飞速发展着,这预示着人类社会即将发生质变——人的生命体异变成新的更高级的在体,电脑的发明为这一异变提供了最后的动力,因而而成为了最后的人类发明。对此,我们应欢欣鼓舞,因为,我们终于可以摆脱人类所无法克服的诸种烦恼而进入幸福的社会状态。
让我们先了解一下人类自我(人类精神)的概念内涵。人诞生于一个受精卵,但在新陈代谢和细胞分裂规律的作用下,随着时间的推移,身体的每部分都被替换得和以前完全不一样了,而人的自我意识却并没有任何察觉;人的各种器官大多可更换,而更换后的人也并没有丧失自我的感觉。但唯独大脑不能更换,这主要是由于受人类目前技术条件的约束,还无法做到使人的精神从大脑中剥离,而导致大脑被更换后人的自我将发生与身体相反方向的转移。如果从更深层次的角度分析,大脑的物质层面也并不是人的真正自我,它不过是人的自我的载体而已。相应于电脑,人脑的物质层面类似于电脑中CPU、存储器等硬件设备,但仍然不属于自我,因为电脑的物质层面本身是个不能独自工作的裸机,只有输入操作系统等软件才能正式启动运作系统。自我类似于计算机软件,其核心主要体现在类似于计算机操作系统的主体性上。自我的主体性发轫于本我并包纳本我。本我属于初级主体程序,但却根本上规定了生命存在的主体性,是生命活动的根本所在。本我是所有生命体最基础的规定,人类自受精卵开始到婴儿阶段重复了本我的所有生长过程。人类之所以高于其它生命体在于:人类融合了本我并由此升华为具有高级主体程序的自我。自我是人类的本质性规定,其运作方式表现为在一种高级主体程序指令下的功能发生及信息处理过程,大脑其实不过是一种以生命方式存在的程序组合载体。因此,自我的核心主要体现在其高级主体程序上。自我的实质就是以概念为媒介的高级主体程序,而这种高级主体程序的运行过程就形成了人的心理意识活动。人类高级主体程序的结构和内容规定了自我的生长模式、思维方式、性格气质类型,并对人的道德、价值观、目的欲望等非理性因素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电脑在上世纪中期被发明后,在短短的半个世纪内已历经四代,目前已进入超大规模集成电路时代,但电脑的功能还远远不能与人脑相比。不过,在理性意义上,人脑与电脑没有根本性的区别。它们均是在各自的程序指引下运行,所不同的仅在于人脑主体程序运行的介质是浓缩了大量信息的概念,而电脑运行的介质则是只具备最基本信息量的数字信息而已。人脑与电脑的根本性区别,应在其主体性上。这主要在于,人的高级主体性是自然界经过亿万年长期进化的结果,而目前电脑程序还只是认为设定的,还比较机械被动,还缺少自主性、主动性、自我创新等主体性功能。另外,电脑也无道德、价值观及情绪等非理性的人性化功能,而人脑却能在高级主体性的引领下形成了一个具有感情、道德、性格、欲望等非理性因素的统一体。人的高级主体性是人自我的核心内容,失去了这一点也就失去了人的本性,从而就剩下人的理性层面,而和电脑没有什么区别了;而目前的电脑也仅仅是一种高度理性化的计算工具,根本不具备非理性因素,就此而言,它与人脑还有一段相当大的距离。此外,人脑相比电脑还具有较强的主观随意性;而目前的电脑还达不到通过主观随意性就可以运行的程度,但其分析和运算的精确性却是人脑所远远所不及的。因此,电脑尚不及人脑的因素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主体性、运行介质信息量、主观随意性。随着电脑技术的改进,将运行介质信息量较大的概念和主观随意性最终完善地应用于电脑应该具备一定的可行性。但从人类发展的技术前景来看,人类是难以设计成为与自我相当的高级主体程序的。不过,这并不妨碍我们人类能通过人脑与电脑的有机结合并发挥各自的优势,使其在不丧失自我的情况下,将人类的智能达到一个最优化的极至。目前,现在的电脑已承担了人脑中相当部分的功能,只不过是以一种外在的方式存在而已。未来的技术发展不不可限量,相信人类终有可能使人脑中的高级主体程序和所有自我信息及功能被未来的意识化的电脑所储藏,因而有可能真正实现灵魂转移,真正实现人类的灵魂不死。
即使上述所述不能完全实现,但电脑的强大功能也终会诱使人类设法使电脑与人脑进行有机的结合。现在的问题是,当电脑与人脑进行有机的结合并且电脑将在人的思维中起主导作用的时候,此时的思维主体还是人的自我吗?我们知道,人的本质的标准主要在于他的本质性规定——基于自然进化的意识,就是说基于自然进化而形成的人脑才是人脑的本真状态,但当电脑发展到可以与人脑进行有机结合并且起主导作用的时候,人脑的自然属性便受到了根本影响而发生了变革,人的本质也应该因此而产生异变,也就是说,人类社会将由此而打开了质变的大门。不过,相对朕在的存在状态而言,人脑与电脑的结合体尽管已经对人的本质产生实质性的异变,但由于其仍然以生命体为基础并受生命的生老病死规律的约束,因此,其存在形态仍然属于人类的范畴。当然,人脑与电脑的结合体毕竟已经逼近了生命体的极限,他的产生为人类的最终质跃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人脑与电脑有机结合是朕在产生的萌芽状态,这已经在当代初显端倪。
2004年6月的这次事件标志着人类历史的里程碑------芯片人的诞生,证明了人的质变说的正确性-----美国一名四肢瘫痪的25岁青年,在头骨中植入了该公司研发的一种瓶盖大小的芯片,并用100个与轮椅或电脑相连的微型传感器连接芯片。目前,他仅通过意识就能控制灯光开关、调节空调,写电子邮件、指挥轮椅、移动,甚至玩电子游戏。“当人的脊髓受到严重损伤时,大脑和身体其他器官的联系就会被切断,所以肌肉就无法再收到活动的指令。但是在大脑内部,代表思想的电子活动依然在继续。据此,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的一个研究小组解码了从猴子大脑中记录下的意念信号,并进而用意念成功地对机械实验装置进行控制,之后出现大量此类的试验研究。这次试验中,美国布朗大学的研究人员在一名严重瘫痪的男子的大脑中植入了一枚电子芯片,当他想要移动他的胳膊的时候,芯片就把信号转送给电脑,电脑就在显示屏上移动光标。试验中,从颈部以下完全瘫痪的这名病人能够做一些简单的事情,比如控制电视机。 ‘电脑显示屏就是一个电视遥控器,想要作出一个选择的话,他只需要把光标移动到那个图标上,就像单击那个图标一样。’研究人员说。但是电脑显示屏不仅是一个电视遥控器,这名病人甚至可以用它控制一个机器手臂的行动。不过,虽然又有了新的成功案例,但向大脑植入芯片有其无法回避的技术问题。比如,头骨钻孔和植入电极有感染和损伤大脑的危险。看来,科学家还需要继续对这项试验进行改进和完善。”(参阅http://202.38.232.110/shitiku/paper.asp?No=1238 )
上述案例意味着人类的质跃又迈出了关键的一步,这标志着朕在已经产生出了他的萌芽状态,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电脑与人脑的有机结合还将会出现越来越完善的状态。不过,无论如何完善,如果电脑技术还没有发展到可以使主体自我完全抛弃生命体外衣的时候,人类就没有真正实现质跃。人类质跃为朕在真正实现标志是人类自我置换技术的出现。而这项技术目前同样也崭露出其成功的曙光。
据新华社07年2月25日报道,为了更好地理解人脑的应激反应,瑞士洛桑理工学院大脑与心智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启动了一项雄心勃勃的计划——蓝脑计划。该计划使用了IBM的eServer Blue Gene计算机(它每秒钟能够进行22.8万亿次浮点运算)。蓝脑计划是由瑞士科学家设想的一个复制人类大脑的计划,开始于2005年,其目的是从实验数据逆向打造哺乳动物的大脑。参与该计划的科学家亨利·马卡兰曾在巴西东北部城市那塔尔展示了他设想的“蓝脑”计划,并希望在2015年制造出“人造大脑”,以达到治疗阿尔茨海默氏症和帕金森氏症的目的。(参见蓝脑计划_百度百科 http://baike.baidu.com/view/2719806.htm)
“蓝脑”工程是在IBM拥有的超级计算机——“蓝色基因”的构思基础上,企图应用超级计算机的高速度,来虚拟人类大脑的多种功能,比如认知、感觉、记忆等等。而基本思路是:既然要探索人脑活动的原理,就可以先从模拟人脑开始,用电脑“复制”人脑所有的活动,以及在其内部发生的各种反应。这个模型基于15年来的各种实验数据-神经形态学,基因表达、离子通道、突触联接,以及很多老鼠的电生理记录。为分析处理这些信息以及自动重建生理学正确的神经元及相应联接的3-D模型也编制了很多相关的软件工具。蓝脑计划试图模拟老鼠的大脑新皮质单元(NeoCortical Columns ,简称NCC)中10000个高度复杂的神经元行为。NCC延伸到整个大脑灰质中,执行高级的计算任务,它们的直径为0.5mm,像蜂巢中的小格子一样排列在大脑中。蓝脑计划项目首席研究员Henry Markram表示,蓝脑计划项目的第一个目标是在两三年内通过软件复制NCC,或者说设计出NCC的模板,然后根据大脑不同区域或者不同动物的大脑对这个模板进行修改,这样就可以模拟各种各样的NCC。蓝脑计划所做的就是通过在神经元的层次上模拟大脑的行为,对脑实施逆向工程。研究人员计划创建一个模型工具,可以让其他的神经科学家当在其上做各种实验,验证各种假设,使分析药物的功效时比在真正的大脑上取得更高的效率。这个项目的初始目标是对构成老鼠新大脑皮层单元(皮层的主要构成模块)的1万个神经元及3千万个突触连结进行模拟。选择新大脑皮层单元作为模拟的开始是因为它被大家公认为非常的复杂,它由很多不同的结构构成,每一个结构都包括很多的突触和离子通道。
蓝脑计算机的核心设备占据的空间其实很小,体积大概只有4台冰箱那么大,含有8096块处理器,每块处理器可以模拟1~10个神经元。整套系统大约可以模拟1亿个简单神经元,相当于老鼠大脑中所包含神经元数量的一半。IBM表示,这台Blue Brain仅仅是原型产品,以后产品化的Blue Brain售价将达到上亿美元。更新的Blue Gene将可以模拟10亿个简单神经元。随着计算机运算速度的提高和内存容量的增加,模拟整个人脑的工作将可能在10年之内完成。2009年8月11日,负责蓝脑计划的科学家宣称,他们有望在2020年左右制造出科学史上第一台会“思考”的机器,它将可能拥有感觉、痛苦、愿望甚至恐惧感。马卡兰介绍说,他的想法是“拆除之后再重建”哺乳类动物的大脑,计划将分为几个阶段:2008年先用啮齿动物做实验,2011年后将试图组装一个猫的大脑,在2015年正式组装人类大脑之前可能还会制造猕猴的大脑。截止09年7月,该项目已经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蓝脑计划”组已经完成了人脑新皮层部分的神经元计算工作,并已绘制出一份3D神经元活动模拟图。最终,科研人员希望能知晓并模拟出整个人脑的神经元的活动情况,借此了解现实世界为我们带来的感官讯息是如何破译并储存到人脑中的,从而揭开人类意识产生之谜。该计划如能成功,那么这个虚拟的大脑将为研究人类的认知,如感觉、记忆甚至意识提供重要的提示,这可能将是人类首次观察到并同时模拟到我们的大脑用以反映世界的电子代码,还可能有助于理解当大脑的“微电路”出故障时是如何引起孤独症、精神分裂症和抑郁症等精神上的紊乱的。
就根本性而言,由于人脑中的作为高级主体程序的软件(精神)是生命体经过几十亿年进化的结果,基于人类的这种自然进化结果和人类的所可能到达的技术程度而言,无论人类的技术发展到何种程度,人类自身的通过自然演化而来的这种高级主体程序是不可能由人类通过技术自己设计成功的,这种技术只有当人类演化到超越人类本身的社会形态的时候才有可能实现。因此,人类所研制人工大脑的硬件功效或许会最终超越人脑,但人工大脑的软件功能是难以逼近作为摹本本己的人脑软件功能的,当然,也更难因此而人工制成人的自我意识。对此,蓝脑计划也有清醒的认识,该计划是他们企图在模仿人类自己的大脑进行人工大脑硬件的研制规划。蓝脑计划的目的是从实验数据逆向打造哺乳动物的大脑,用以研制人类意识并治疗阿尔茨海默氏症和帕金森氏等疾病症。不过,由此也可以看出,蓝脑计划的负责人并没有意识到更深远的意义,没有意识到大脑只不过是自我的载体,从而也就没有意识到人类自我置换技术的可行性和由此带来的人类的巨大变革。虽然如此,但蓝脑计划却无意中触及到了事关人类社会质变的重大工程。由于蓝脑计划所制成的人工大脑最终能够成为人脑的替代品,因而有可能成为人类获取人类自我的非生命载体的最佳方案。我们相信,蓝脑计划的推进和技术的飞速发展,作为人类自我的非生命载体——非生命体的人工大脑将最终会研制成功,届时,人脑中的所有软件主体程序(精神)将最终会被完整地剪切到人工大脑中去。
基于上述观点,我认为电脑是人类的最后一项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发明。这主要在于电脑的智能机构及功能最接近于人的意识,并且由于其发展的无限可能性,使其最有可能对人脑产生根本性的变革,而最终导致人类社会质变成更为高级的存在。也就是说,在人类还没有质变成异类的存在之前,电脑的发展便还没有进入到一种完善状态,而一旦发展到可以与人脑进行有机结合的完善状态时,人类社会就开始逼近了真正的质变而即将演化成为更加高级的超生类。在质变发生前,人类当然还可能有其它重大发明,但相对于电脑导致人的意识功能和结构发生异变进而导致人类社会的最终质变而言,这些发明就显得微不足道了。这样,电脑作为人类最后一项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发明就赋予了人类实现自我置换的现实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