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人类自我置换技术规划
电脑与人脑的有机结合大大改善了人脑的机能,并使人的属性发生了根本性的飞跃。但是,电脑与人脑的结合体仍然是在生命基础上的一种载体,它并没有根本摆脱生命生老病死规律的制约,这对主体程序的内化仍然存在许多局限性。于是,主体程序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后,必然会找到一种克服上述局限性的技术解决方法,这个方法将彻底摆脱生命的制约,以求取得主体程序内化发展的完全自由。这就是人类自我的非生命载体置换技术(简称人类自我置换技术),是一种彻底摆脱生命制约的主体置换术。
所谓人类自我置换技术是指人类通过一定的技术方式,将人体中规定自我的以主体程序为主要内容的信息进行整体转移,以实现将人类自我置换到新载体的技术。这项技术的关键性实质在于将人类自我置换到非生命体中,因此,又可称为自我的非生命体置换。人类自我置换技术可采取数字式人类自我置换技术和模拟式人类自我置换技术等两种方式加以实现。该项技术完善后,未来的社会主体将有可能随意更换自我载体,因此,成熟的置换技术又可称之为变体术。人类自我置换技术是一项难度极高的需要人类精英合作才能研制成功的技术,因此,这项技术的研发本身又是一项巨大的工程,故又可称之为人类自我置换工程。
我们知道,人类同样是一种信息集合体,所不同的是由于自然的进化和主体程序的内化发展,人类形成了已知宇宙中最高级的自觉主体程序,这种主体程序对信息的运作过程就是人类的心理活动过程。人脑的这种主体程序与当前水平电脑的二进制数字电脑相比具有如下优势:人脑不仅运行并加工简单具体形象的信息,更重要的是他能够运行并加工浓缩了极其复杂信息的概念信息;人脑具有主观随意性;人脑具有感情、道德、性格、欲望等非理性因素。所有这些都是目前电脑所不能解读的,但这并不影响在发展趋势上电脑与人脑的贯通性。电脑同样是一种信息集合体,它也是在程序的指令下进行运作的,因此,就实质而言,电脑与人脑并没有什么根本区别。人脑的复杂概念对于电脑只是一个技术上发展程度不够的问题;而主观随意性和感情、道德、性格、欲望等非理性因素也并不超然于客观,它们也是建立在信息相关性的基础上的,也就是说,他们也是在程序的运作下形成的特殊程序片断而已。总之,无论人脑如何复杂,他们都是在根本上可以通过信息与程序进行解读的。相信随着电脑技术的飞速发展,电脑终究会发展到与人脑的对等贯通。电脑与人脑的对等贯通是实现人类自我置换技术的关键性技术环节。这项技术已经为人类所正视。《北京青年报》2005年5月24日A15版上一篇题为:“‘下载的大脑’让人‘长生不老’”,副题为“‘死亡’一词就将从人类的字典里消失”,撰文者为鲁梦圆。其中一段为: 22日,英国电讯公司未来学会的首席科学家伊恩·皮尔森在接受《观察家》报采访时说:“我们预测到2050年左右,一个人的全部意识都可以‘下载’到机器了,至少能保存是到二十几年。这样一来死亡将不再是什么大不了的问题了。” 伊恩·皮尔森的将“人的全部意识都可以‘下载’到机器”构想有些类似于人类自我置换技术,但相对于本书中所提出的将“人脑与裸脑相互贯通的”人类自我置换技术,就显得相对简单机械一些。不过,但理念核心还是基本一致的。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将会有更多的有识之士认识到这一点,基于此而形成的人类合理而正确的方向将越来越明晰。
由于电脑技术的更新换代速度不断加快,目前已达到每3个月更新换代一次,如果就这个趋势发展下去,人类自我置换技术的最终发明将有望在本世纪内实现。该项技术的发明意味人的自我载体将完全置换为非生命体,而最终导致人类我在质变成更为高级朕在的彻底实现。这项技术可以说是人类发展至今的一个最为关键的关口技术,世界上无论那个国家或民族只要掌握了这项技术就意味着可以彻底摆脱生命体的类约束,最终彻底超越人类成为质料完全不同社会存在;反之,则就会像其它生命体一样,最终成为沦为生命体进化链条上的落后族。理论上,解决这项技术具有可能性,既然生命体可以从大自然中演化而来,那么,作为技术上高于自然界的人类也理应更有能力让主体回归大自然。但要解决这项技术具有极其巨大的难度,需要许多计算机精英和有此共识的人文学者联合攻关才有可能突破。下面我首先说明一下数字式人类自我置换技术(完全方式)的解决方案。
(一)数字式人类自我置换技术
数字式人类自我置换技术是指,运用一定的连接设备,将人类自我解读成时间上离散数字信号,并通过数字设备将解读后的自我转移到自我新载体的自我置换技术。其过程和步骤大致如下:
1、破译细胞的主动性运作机制和程序密码。
对细胞需要作类似于电脑机制上的理解,但仅就主体性而言,细胞显然远高于目前水平上的计算机,这需要生物计算机才能更好地解释细胞的生理机制。生物计算机是随着生物和计算机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新型计算机。自从1994年提出DNA计算机概念以来,世界上所有发达国家都在加紧对生物计算机进行研究开发。与传统电子计算机以“0”和“1”来代表信息不同,在DNA计算机中,信息将以分子代码的形式排列于DNA上,特定的酶可充当“软件”来完成所需的各种信息处理工作。由于蛋白质中的许多氨基酸分子按一定顺序排列成一级结构,再经修饰加工盘旋折叠,形成蛋白质大分子。某些氨基酸分子基因的缺失或添加,会造成蛋白质功能上的对立,如丝氨酸或酪氨酸的磷酸化和去磷酸化是蛋白质活性的开关,磷酸基因的有无关系到分子活性是否存在,是否会引发随后的一连串反应,生命机体中许多重要的生命活动都与之相关。因而,蛋白质分子中氨基酸磷酸化、去磷酸化状态用于新一代计算机研制即被考虑代表二进制中的0或1。因此,蛋白质的空间结构也可作为设计二进制数字新的表达形式的出发点。
生物计算机已经初步研究成功。美国洛杉矶加州大学研究小组开发出名叫“环连体”(catenane)分子微型开关,这些细如毛发的开关可以重复开启和关闭,从而有可能用来制造随机存取存储器。随机存取存储器是计算机中的关键设备,这意味着人类已经可以即将开始生产微型生物计算机。2004年,上海交通大学生命科学研究中心和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院营养科学研究所已在试管中完成了DNA计算机的雏形研制工作,在实验中把自动机与表面DNA计算结合到了一起,标志着中国已取得了生物计算机研制的初步成功;2005年,中科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和计算所成功研制成生物信息处理专用计算机;2008年;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已研制出一种RNAr计算机, ow)ZdunAYhMoEG$M-gb(jbncB)CFnWc)dMJ-rI建立了一个RNA分子装置实现逻辑门)!d& B-CjU* n2oRdm6Jf的功能,逻辑门是电子计算机的运算基础,它是当时最先进的生物计算机。
生物计算机对破译细胞的主动性运作机制和程序密码贡献在于:通过一定的技术方式将细胞与生物计算机连接起来,然后利用生物计算机的逻辑门功能,以二进制方式解读其主动性运作机制和程序密码。
相信随着技术上的进步,人类不久就会从程序学角度上破译细胞的程序密码,这是人类剖析细胞最关键的一步。随着生物计算研制水平的提高,人类也将相应地会逐步以二进制方式揭开细胞的运作机制和主体性程序密码,从而为实现细胞与电脑的贯通并由此而将细胞中的主体程序置换到非生命载体打下基础。
2、细胞与电脑进行信息上的对等贯通。
细胞的程序密码被破译后,要求电脑软件作类似于细胞程序的改进,并要大大提高硬件性能,但这项技术的难度同样非常之大,一个细胞的程序和信息容量可能会与一台超级计算机相匹配,甚至远高于目前最先进的超级计算机,这需要计算机技术作巨大的改进。为此,人类需要研制出通便性较强且容量巨大的存贮器——脑盘。这种脑盘可通过仿生学的方式研制成功,使其具备存储主体程序的功能。人类在这方面也已经取得了初步的成就。瑞士洛桑理工学院大脑与心智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启动的蓝脑计划就是企图通过仿照大脑来研制人工大脑,此外还有被誉为“世界人工大脑之父”的美国犹他州大学教授雨果.德.加里斯的人工大脑研制成果。虽然就现实性而言,他们的智能化研究方向可能还不具备现实性,但其研究成果却可被用于脑盘的研制。
脑盘研制成功后,通过如下途径就可实现电脑与细胞的信息贯通:(1)、组装好可拥有足够存量脑盘的可操作电脑;(2)、在细胞体内寻找到可与电脑进行合理对接的接口;(3)、把细胞做为该电脑的外储存器通过超导设备连接到电脑主机上;(4)、操作电脑,将细胞的主体程序全部剪切(不主张复制方式)到电脑中的脑盘上。这样,就完全实现了电脑与细胞信息上的对等贯通,非生命主体诞生。非生命主体诞生后,标致着主体置换技术的初步运用成功,严格意义上的智能计算机也由此出现。
在生物计算机诞生并实现单细胞与计算机的对等贯通后,需要进一步升级,实现与多细胞生物的对等贯通。由于多细胞生物相当于多台超级生物计算机的联合体,因此,就技术而言,实现计算机与多细胞生命的对等贯通并非难事,但这是一个积累经验提高技术的量变时期,人类需要在这个时期进行大量的多细胞与计算机的对等贯通实验,以为实现高级生命体与电脑的有机结合做好前期准备。
3、高级生命体与生物计算机的有机结合。
在实现多细胞与计算机的对等贯通后,人类面临的就是如下实现包括人类在内的具有大脑的脊椎动物与电脑的对等贯通。脑器官不同于非脑动物的躯体,他因具有了心理活动而彰显了其高度复杂程度。因此,我们需要对脑体动物做大量的实验才能最后诉诸于置换技术。
在已有技术的基础上,我们可首先进行其它器官的简单化实验。比如我们可以将微型的超级生物计算机置于哺乳动物或者人体内的体内以实现医学上替代作用,从而彻底征服疾病。不仅如此,由于生物计算机的高效性,人类还可以通过将生物计算机的体内植入而大大提高人类及其他哺乳动物的生理机能,实现机能上的极大飞跃。
当上述技术逐渐成熟的时候,人类便可实行将微型生物计算机制成芯片置于动物大脑以探讨大脑的复杂结构。这个过程首先要通过微型生物计算与大脑器官的软对接来实现,然后再通过该生物计算机进行信息内容和信息量描述,以逐步掌握大脑物质结构和大脑主体程序的形式和结构。这对人类自我置换技术的最终实现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由于大脑的心理活动的实质也是基于主体程序的运作,在当下现有技术基础上,这种实验并非难事,但需要大量的反复进行,以最终探讨出置换技术的可行性方案。
在上述成熟的实验基础上,我们可相应地进行人体实验。由于人脑的极其复杂性,即使数量巨大的多台生物计算机联合起来也很难与人脑相匹敌,人类的技术即使再先进也很难制造出计算机人脑。因此,人脑与生物计算机的有机结合就需要人类的通力合作才有可能最终实现。人脑与电脑的有机结合是通过将功能更为强大的微型超级生物计算机有机联合体植入人脑后实现的,人脑作为体现宇宙最高主体性的智慧存在与高速高效多功能的超级生物计算机联合体的结合将会使人类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超人。
当所有上述技术成熟时,人类便来到自我置换的技术关口。
4、人脑与裸脑搭桥成功,人类自我置换技术最终实现。
人类自我置换技术是一件非常复杂的工程,这首先需要我们在搞清楚细胞的主动性运作机制和程序密码的基础上,进一步搞清楚人脑的主动性运作机制和程序密码,需要生命科学和生物计算机技术的进一步提高。但这只是在上述基础上的系统化工程,理论和实践上并没有太大的难度。不过,由于该工程的高度复杂性,此时的电脑已经不再是简单化的通常意义上的计算机,而是需要一个可以代替人脑自我意识的具有强大功能性的复杂有机新载体(即裸脑)。裸脑是在脑盘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更为高级合理的有机载体,他不仅是个通常意义上的人工大脑,更在于其已经完全具备可以代替人脑的硬件性能,能够具备安装主体性软件的功能;此外,裸脑还需要配备与其硬件和主体性软件相匹配的辅助设施,比如,具有可相比人类大脑甚至更高匹配的CPU,具有可相比人类的非生物感觉器官和非生物肢体以符合人的心理习惯,等等。此时的裸脑已经不再是外表看起来很呆板的机器,他的外表或许已被改造得十分俊美,而成为一个更具主体性意蕴的的更为高级的社会主体。
裸脑研制成功后,剩下的唯一问题就是从技术上解决人脑可以实现与电脑贯通的技术连接方式。对此,我们不妨仿照医学上的的术语称谓,将此技术连接方式称之为人脑与人工大脑(人类自我意识新载体)的搭桥技术。在这个环节中,最关键的是要解决人脑的搭桥连接点。人脑毕竟也是一种物质存在,且人脑所有的神经细胞都是相互密切连贯的,找出人脑神经元的连接主线应该没有很大难度。关键的问题在于:如何实现这种贯通?由于人脑中的信息量巨大,从技术角度分析,是难以实现将人脑中的信息全部贯通并剪切到电脑中去的。人脑的核心自我是规定自我的高级主体程序,在条件合适的情况下,规定自我的高级主体程序可以再生并复制人脑中自我的所有其它包括非理性因素在内的程序软件,而剪切人脑中的高级主体程序足以维护自我的主体性存在。因此,人脑与电脑的对等贯通不需要将人脑中的所有软件和资料全部剪切到电脑中去,只需要将规定自我的高级主体程序贯通到电脑中去即可。下面,我们需要先了解下人体结构和功能。
人体可分为头部、四肢、躯干三部分。其中,躯干又由膈分为胸腔(心、肺、食道、气管等器官)、腹腔(胃、肠、肝、肾等器官)两部分。如果从系统角度看,人体的生理结构还可划分为消化系统、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淋巴系统、运动系统、内分泌系统、生殖器、泌尿系统。人体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系统,其所有细胞都具备主体性,他们均影响了人的自我形成,对自我的构成均具有重要作用。但就复杂程度而言,仅有人脑细胞才具备形成自我之高级主体程序的条件,其它所有细胞仅具有其他相对低等生物细胞的主体性。因此,就实质而言,人类自我置换技术仅针对人脑实现置换即可。
我们可对人体做电脑化理解,这样有利于我们确定一个合理的自我置换实现方案。假如人体是计算机,那么主机就是人脑,而其他器官则均是服务于人脑的辅助部件。但就置换所面对的对象来看,我们不妨把人体所有器官均看成储存器(硬盘),并按照他们对自我的贡献大小依此分为A盘、B盘、C盘…。人脑(见上图)的上层是两个大脑半球,在大脑半球的下面的后部是小脑。和大脑半球连接的是脑干,它包括间脑(包括丘脑和下丘脑,或称视丘、下视丘)、中脑(又称顶脑或四叠体)、桥脑和延脑。而人脑各个部分的组成和功能是这样的:(1)大脑两半球包括表面灰质部分和里面白质部分,灰质部分叫大脑皮层或大脑皮质,它是神经系统的最高级的中枢。每个半球有一条中央沟(又叫中央裂),横切半球,还有一条在半球的基底面沿着边缘转向后方的深谷叫脑侧沟。中央沟和脑侧沟之前的部分叫额叶;枕骨下的半球后部叫枕叶;在枕叶之前、中央沟之后的半球顶部称顶叶;在脑侧沟后、枕叶前的半球侧部叫颞叶。额叶的功能主要是主管人的智慧;额叶的后部主管人的动作,称为运动区;顶叶主管人的感觉、知觉,称感觉区;枕叶主管视觉,称为视觉区;听觉区在颞叶上部,嗅觉区在颞叶下部。不过,大脑皮层的功能定位并非绝对的,它们还有功能联合和调节作用。(2)丘脑是传出、传入神经的“转运站”,起着神经通路的“中间站”作用。下丘脑能控制延脑和自主神经,它的功能很多,人的情绪、动机、行为(如吃喝行为、性行为、攻击行为等)都受它支配。(3)小脑主管动作协调及平衡。(4)中脑主管视觉(使瞳孔变化)和听觉。(5)桥脑帮助人睡眠与觉醒(5)延脑是人的生命中枢,主管呼吸、血液循环、胃蠕动等等,维持人的生命。
由此可见,大脑是最能体现人的理性成分的,他相当于电脑的cpu,但理性成份往往是人的共性成份,因此无法体现自我。小脑、中脑、桥脑、桥脑、延脑的功能多是一些辅助性和感觉性的。最能体现自我的应该是丘脑,因为丘脑最能体现人的情绪、动机、行为等具有个性内容的非理性成份。最新的研究表明:“丘脑中先天遗传有一种十分特殊的结构——丘觉,丘觉是自身蕴含意思并能发放意思,当丘觉发放意思时也就产生了意识。丘觉自由发放或被样本点亮发放,这时就产生意识。样本是事物在脑中的符号,是在后天学习过程中形成的,广泛分布在大脑、下丘脑、纹状体、小脑及其他神经结构中。样本与丘觉通过学习建立的意义对应关系就是联结,样本经由联结纤维点亮丘觉产生意识。丘觉、样本、联结是产生意识必需的三个条件,丘觉是意识的内核,样本是意识的外壳,联结是点亮的路径,点亮是产生意识的方式。由此可见,丘脑是产生意识的核心器官,丘脑的功能就是合成发放丘觉”。(参见丘脑_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179044.htm)。根据这样一种研究成果,我们不妨认为:人类规定自我的高级主体程序有可能就存在于丘脑中。这样,人类在进行自我意识置换的时候,就不需要将人脑中所有的软件和资料进行剪切转移,而仅仅将丘脑中的核心软件转移即可。图中可以看出,丘脑体积很小,相应的信息量自然也不会很大(或许仅有几个G),这种情况下的剪切转移自然也很简单。当然,仅仅剪切丘脑中的核心软件还不足以产生类似人脑的自我意识,但其点亮意识的样本和联结是后天通过学习实践形成的,应该有相对固定的模式,对于这种模式人类完全可以模仿研制成功。而标识人类自我的性格、理想、意志等非理性内容和记忆等可分别通过如下途径解决:丘脑中高级主体程序类型和结构是先天性存在的不可后天制造的,其本身应该具有规定自我性格、理想、意志等非理性内容的功能,高级主体程序被转移后,再通过技术的疏通方式将有可能再现其非理性特征;记忆内容是相对固定的,同样可由储存设备加以解决。至于大脑的中的分析思维等功能,由于其属于理性方式,因此,完全可由类似电脑中的功能更为强大的CPU来代替。视角和听觉等习惯性感受模式同样也会随着技术的改进加以解决。这样,问题的关键所在便已经初步搞清:丘脑将有可能成为人脑与人工大脑(人类自我意识新载体)进行搭桥的最佳联结点,这个搭桥连接点的合理建立将最终会成为成功置换人类自我意识的桥头堡。寻求的搭桥点且裸脑研制成功后,我们可着手进行置换技术的最后实现。考虑到转移主体程序的安全性,该过程大体如下。
(1)、把整个人体做为该电脑的外储存器通过超导设备连接到裸脑上。当然,这个过程还需要一些辅助工作,比如:对该人的心理疏导,设备的绝对安全性,等等。
(2)、按照人体器官对自我的贡献程度依此确定盘符。盘符大体应该这样分配:A盘(丘脑)、B盘(大脑,该盘还可以细化为额叶盘、颞叶盘、枕叶盘等等)、C盘(小脑)、D盘(延脑)、E盘(中脑),等等。
(3)、根据安全的需要和对自我贡献的重要程度,操作裸脑,将需要置换转移的器官磁盘内容(程序和信息)依次全部转移(剪切,不主张复制)到裸脑中。这个阶段的技术操作其实已经相对简单,但却异常谨慎的,对此我们要注意到一下这些方面:a、首先要按照上述方式进行大量的动物实验;b、自我被转移过程的时候,为了保证万无一失而首先采取复制的方式,这样有可能出现两个自我,这显然会影响到其人文意义,如何解决这个问题也是非常关键的;c、正常情况下,如果裸脑的容量足够大,尽可能置换转移更多的器官磁盘内容以更多地保证自我的完整性置换,同时也需要将一些规定感觉器官的软件转移到裸脑中,以确保自我的感觉习惯不变;d、转移主体程序时,要考虑到安全的顺序性,这主要是由于主体程序被转移后,其相应的生命机体也就丧失了其功能(延脑只能被最后转移,否则将会导致生命死亡而无法实现置换)。
上述过程后,人类便可最终实现数字式人类自我置换技术。上述方式是笔者从数字化角度对人体做电脑化机械理解而设想的人类自我置换的初步方式,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字式人类自我置换技术最终会实现将人脑甚至是整个躯体中所有主体程序和信息被一次性置换的方式,这会将人类自我被完全置换,因此该方式又可称之为完全的人类自我置换技术。数字式人类自我置换完整清晰,比较符合人的心理习惯,有利于对其新载体进行进行合理的技术化改进,是一种理想的自我置换技术方式。但其技术非常复杂,置换设备和自我新载体造价高,研制时间漫长需要到21世纪才能最终成功。因此,人类自我置换还可以采取另一种相对简便易行的方式——模拟式人类自我置换技术。
(二)模拟式人类自我置换技术
模拟式人类自我置换技术是指,运用一定的传感设备制造闭合磁场,然后通过闭合磁场俘获自我并将俘获后的自我解读成时间上连续的模拟信号,再将解读后的自我转移到自我新载体的自我置换技术。
信息本原论认为,自我的实质是高级主体程序,他完全可以通过一定的技术方式将自我从肉体置换到另一个载体上去,也可以在条件充分的情况下自然发生肉体置换,一些真实感比较强的梦就是在自然置换的情况下发生的。在特殊情况下,人脑会产生一种类似于电磁波的闭合磁场,这种闭合磁场在其内部始终以光速运行,故使其不存在时间和空间而无法被现实中的人类所察觉。闭合磁场可以作自我闭合,使其在条件充分的情况下,可以俘获自我的主体程序而作任意速度的运行。而由于自我的主体程序本身是非实在的,他并不象肉体的大脑一样有其疲劳期,因而在其主体性本性的引导下,他仍然企图在大脑休息或大脑死亡的情况下继续活动从而体现其主体性,自我就具备了寄寓于闭合磁场的主观条件,从而开始了自我的梦中旅行。灵魂与梦源出于同一个成因:来自于大脑的机能,但灵魂与梦是不同的。梦虽然是被闭合磁场置换出来的自我,但他存在的能量仍然来自于大脑对闭合磁场的支持,失去了这种支持时(如大脑清醒下),自我便重返大脑,梦便不复存在。而根据大多数事例,灵魂却是一种在大脑死亡时完全脱离大脑的独立存在。我们已知,闭合磁场应该来自于大脑的机能,其存在依赖于大脑对此提供的能量,这样看来,若大脑死亡,闭合磁场也应该随之消失,何来独立存在的闭合磁场呢?看来,闭合磁场的产生另有动因,在特殊的情况下,自然界会产生一种可以不依赖于人脑而独立存在的闭合磁场。正是这种特殊的闭合磁场,使之在人脑死亡的情况下将自我俘获从而形成了独立于人体的灵魂。(参阅《宇宙演化和主体质跃》,第一卷,第五章,第十一节)
由此可见,灵魂和一些真实梦其实就是通过特殊自然条件所产生的闭合磁场而进行自我置换的结果。这样看来,自然条件尚且就能发生自我置换,那么,在运用得当的情况下,人类更应该能够通过现代技术进行更加完善的自我置换。其实,粗陋的置换技术早已经被人类所掌握,这便是古老的“招魂术”。“招魂术”是用巫术把失落的灵魂招回来,它不仅限于人自身,也适用于动物、植物。很显然,若从信息理论的角度看,所谓的“招魂术”不过就是古人利用其经验或某种已经掌握的技巧,将已经寄寓到闭合磁场的自我反方向地重新置换到人脑中去而已。但由于迄今为止的各种理论包括科学在内所存在的局限性,故始终无法对此进行合理地揭示,导致对此充满了神秘感或将此粗暴地斥之为“迷信”,这其实洽洽违背了科学一种倡导的求实精神。
自然发生的闭合磁场可能只能置换部分核心的主体程序,还不能置换人的全部自我,这往往会使被置换到闭合磁场的自我有种模糊的感觉,还远不能具备真实感,由此而导致了妖魔鬼怪等现象的产生,宗教因此而构筑起人类的信仰体系。“招魂术”是运用闭合磁场进行反方向地置换,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置换技术。不过,我们可以通过参照灵魂的形成和“招魂术”的方式进行模拟的人类自我置换实验,这就是模拟式的人类自我置换技术(灵魂方式)。所谓模拟式的人类自我置换技术,就是首先通过运用特殊的仪器和设备制造“人造式”闭合磁场,然后再通过“人造式”闭合磁场俘获自我,最后通过俘获自我的闭合磁场与自我新载体的相互贯通而实现自我置换。
模拟式的人类自我置换技术实现的关键在于如何通过技术合成能进行自我置换的闭合磁场,这首先需要我们打破观念的束缚,通过大量的理论论证和大量的实验设备来进行大胆的创新研制。事实上。类似的自我置换理念在《阿凡达》中也有些微的体现。在《阿凡达》中,他们将人类DNA和Na'vi人的DNA结合在一起,制造了一个克隆Na'vi人,这个克隆Na'vi人可以让人类的意识进驻其中,成为人类在这个星球上自由活动的“化身”。从该电影的内容上看,该技术有点类似于模拟式的人类自我置换技术。模拟式的人类自我置换技术是基于非数字的模拟式运作,因此并没有将自我完全置换,使自我在被置换后有一种不十分清晰和不习惯的感觉。尽管如此,这种方式在水平上仍然远高于在自然条件下灵魂的形成和“招魂术”,且该方式相对简便易行,也有可能早于数字式人类自我置换技术的实现而最早得到推行。当然,随着技术的发展,当闭合磁场的研制技术达到相对较高水平且THSP载体也有相应进展的时候,或许也能够够实现完全的自我置换,届时人类质变的进程将大大加快
上述两种方式是笔者从数字化角度对人体做电脑化机械理解而设想的人类自我置换的初步方式,但这种初步方式仅仅能置换人脑中规定自我的主体程序,还不能将规定自我的辅助性信息(如感觉性主体程序)全部置换,从而实现完全符合人类心理的自我整体安全转移。因此,当朕在社会出现后,必将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技术的飞速发展,使THSP技术发展至完善状态从而实现人类自我的完全置换。人类自我的完全置换是指将包括人体内所有规定自我的全部程序和信息被一次性转移到新载体的方式,这会将人类自我被完全置换,因此该方式又可称之为全息人类自我置换技术。
全息人类自我置换技术。全息THSP实质上就是数字置换技术的完善状态,但它的实施需要依赖能承载规定人类自我全部程序和信息的新载体的出现才有可能,这就是全息载体。全息载体的全息术与与目前通常意义上的三维光学全息具有本质上的不同。前者是通过数字方式置换规定自我程序和信息的技术来实现的,是一种事实上的信息转移;而后者则是一种让从物体发射的衍射光能够被重现的技术,这种技术给人们在视觉上造成一种逼真的光学重现,而完全不涉及物体信息的转移。很显然,前者是一种实质性的全息术,而后者的全息术则仅具表面性和虚拟性。全息载体可通过改进裸脑的功能和通过纳米技术等两个方向的研制工作来实现。相比而言,纳米技术更为高效适用一些。目前方兴未艾的纳米技术是指用单个原子、分子制造物质的科学技技术,而组成生命体的有机大分子却是纳米级中具有相对大尺度的物质。很显然,随着纳米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对人体构成的逐渐了解,我们完全可通过电脑按照人体的物质构成程序,运用纳米技术合成类似于人体的全息载体。当然,由于这种全息载体仅仅是一种物质上的组合,而无法导致相应主体程序的产生,因此仅仅是个裸机全息载体。这种裸机全息载体由于没有相应的主体程序驱动,因而只能以非生命体方式存在,但由于其构成的生命体特征,因此,当THSP技术将人体中规定人类自我的全部程序和信息置换其中的时候,该裸机全息载体必然被激活成为人类自我的崭新载体。
完全的人类自我置换技术完整清晰,比较符合人的心理习惯,有利于对其新载体进行进行合理的技术化改进,是一种理想的自我置换技术方式。但其技术非常复杂,置换设备和自我新载体造价高,研制时间漫长可能需要到21世纪末才能最终成功。
此外,人类自我置换技术或许会有一些其它更为合理的方式。随着技术的改进和对人脑秘密的逐渐破解,我们相信人类自我置换技术将会被简单化归纳,届时,人类自我的剪切和贯通或许会更为完善并简便易行。另外,人类自我置换技术也会更多地考虑人类的心理感受性问题。我们相信,越来越先进的人类自我置换技术将会使未来社会主人随意选择自己的载体,并能赋予自我拥有高清晰的“千里眼”、“顺风耳”等强大的生存能力,还可以使你享受到高质量的道义、性爱等更加丰富的社会生活。
将人脑和生物计算机结合在一起的超人仍然基于生命体而存在,其功能再强大也仍然还属于生物学意义上的人,他只是一个生物学意义上的变体而已,因此仍然摆脱不了生老病死规律制约,仍然摆脱不了生物体的种种困扰,这显然还不是人类的终极目标,人类的目标是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和自我的永恒存在的幸福状态,而这一理想状态只有在作为生命体我在的人类质跃到作为非生命体朕在的朕类后才有可能实现。事实上,经过上述两种方式的各个环节,由于技术的突飞猛进和经验的逐渐积累,此时的人类已经具备了人脑与电脑进行对等贯通的所有技术要件,剩下的问题就是有人如何敢于向这一技术关口挑战了。宇宙演化的必然趋势和技术的现实性发展使我们有足够的理由和充分的信心这样认为:当第一个人勇敢地通过非生命体置换技术地将自己置换为非生命体的时候,人类就彻底地实现了质跃,朕类诞生。而这重大演化过程已经被人类社会的飞速发展列入了时间表。
对我在质跃为朕在的时间推断,只能从在各个方面比较接近的社会形态的发展时间进行推断,这样,我们所能参考的就只能是产生自觉文明意识形态的后期文明社会的各个社会形态的发展时间。后期文明社会是一个由于即将对整个文明社会产生质变的时期,因而,各个方面的发展速度和节奏不断加快,社会形态的存在时间越来越断。新人社会产生后,经过约5万年的时间,人类社会发展到了古代社会;古代社会,从上下埃及公元前3200年统一算起,到17世纪的资本阶层革命,只存在了不足5000年;近代社会更为短促,从17世纪中叶的资本阶层革命算到20世纪90年代的信息革命,仅仅存在了不足400年。这三种社会形态的存在时间出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即每个社会形态的存在时间总是以前面社会存在时间的不足十分之一的速度递减,如果按照这样一个速度的话,那么当代社会的存在时间也许不超过50年,即到21世纪中叶以前,人类就将终结自己的历史使命,届时,朕在就将出现。超生类社会最终诞生。这与英国电讯公司未来学会的首席科学家伊恩•皮尔森的时间预言基本吻合。
上述时间只是个理论上的初步估算,但假如真如蓝脑计划所预期的“模拟整个人脑的工作将可能在10年之内完成”的那样,那么,人类自我置换技术的最终实现或许可能就不用等到本世纪中叶而提前来临。
实现人类自我置换技术具有极其重大的现实意义。人类自我置换技术将使人类彻底摆脱生老病死规律的约束,人类由此而进入更为高级的非生命体存在状态,可以摆脱由于生命体的局限性而带来的诸多痛苦与烦恼,可以创造更高尚的生存价值和更加意义丰富的社会意义。不仅如此,由于此时的社会主体的非生物特性而摆脱了以生物为食的依赖性,从而彻底解决了人类无法解决的环境危机;同时,由于自我置换技术实现后,新的社会主体几乎可以生存于任何环境,从而能够极大程度地避免因各种已知和未知的威胁而导致文明的毁灭悲剧。此时的社会意义必将更加丰富而社会生活更加幸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