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文明 NCICO THSP研究会 战略共同体 关于我们 ∣English
 
 

 您现在的位置:新文明网 >精华文章 > 攻克TIP的关键层次和步骤


攻克TIP的关键层次和步骤

2025-11-21 12:00:50

广义上的本真信息处理机,即采集、储存、操控真实信息(信号)的处理器,英文全称True Information Processor,缩写为TIP。本真信息处理机可用于重现所有被虚拟化信息之本真,使信息技术的“虚拟世界”回归“本真世界”。


狭义上的本真信息处理机,是指用于处理生物真实信号的信息处理器,即生物TIP。主要用于与生物进行真实信号的贯通与互动,以最终实现与生命体的互动、主体自我程序(自我精神)优化、主体自我程序(自我精神)转移、意识上传等目的。

在这里,我们必须要首先搞清楚一个基本问题——何谓真实信号?真实信号即为信息的能量本体。信息与能量是一体两面的,信息是能量的外在彰显,能量才是信息的实质。信息的属性是由能量本体决定的,有什么样的能量子(光量子)就传输什么样的信息。但在文明社会特别是信息时代下,信息被模拟信号和数字信号广泛指代了,使人类误以为我们看到的或感受到的信息信号(特别是高清晰度信号)就是真实的信号,并由此提出了要基于此技术进行所谓的人机互动、脑机接口、意识上传,这不仅不可能成为现实,反而会带来很大的误导性危害。


本真信息处理技术将从根本上彻底解决这个问题。未来的世界,TIP将完全进行能量本体的信息处理,不仅要将被信息技术虚拟化了的失真世界还原成真实世界,还能够从根本上实现完全真实信号的人机互动,也只有在那个时候,我们才会真正地实现意识上传,才能够真正实现长生乃至于永生的课题。

生物TIP的最终成功,核心在于实现与“生命主体程序”(即自我精神)的“双向闭环交互”。这不仅仅是读取神经信号,而是要从解码、到理解、再到干预,形成一个完整的的技术链条。

在对本真信息处理机有了以上的基本认知后,我们认为以下环节是实现这一宏伟目标所必须攻克的关键层次和步骤。

第一层:TIP的设计理念

站在传统的信息理论角度上,TIP又是一款可以与生命体直接贯通的计算机,但其与电子计算机、人工智能、生物计算机、光子计算机、量子计算机等设计理念有本质性区别。


1.TIP的理论基础为主体程序论

TIP的设计理念完全不同于传统现代科学,它的提出是统一信息论基于对现代科学理论体系的超越而建立的有关生命精神的新型理论体系,即主体程序论。主体程序论认为,生命体精神的实质就是主体程序,主体程序是生命之所以为生命的最主要的真实信号,正是基于主体程序才使得生命体呈现生命特征,生命体失去主体程序或主体程序遭到结构性破坏后就是死亡。

2.TIP程序为复杂度较高的主体程序

TIP真实信号与生命程序完全一致,均为为不同于电子计算机程序的主体程序。目前的电子计算机程序属于人工设计的被动机械程序,最多有64位字长;而主体程序属于主动程序,其字长要复杂得多。不过,主体程序与计算机程序没有本质区别,他们都是由标识为“0”、“1”的逻辑电路所构成,故原则上是可以相互理解甚至相互贯通的。

3.TIP读取的信号为生物真实信号

研制TIP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直接读取并操作生命体内的精神信息的,TIP所识别是生命体所承载的完全真实的程序信息(即主体程序),TIP的输入、输出及储存信号必须是生物的真实信号。相比而言,电子计算机、生物计算机、光子计算机、量子计算机、人工智能、人工大脑、脑机对接、仿生研究等所处理的数字信号和模拟信号就属于非真实信号,或者为失真信号,后者只是用来计算和存储或模拟的,这些信号无法与生命体相互贯通。

生命体的真实信息特征主要体现在高灵敏性、低压(0.1V以下)、能量本体性,为此,TIP的设备只能在0.1V以下工作,这就需要高温超导设备。在TIP研制成功后,由于TIP所输入和输出的信息都是保真的,当信息上传到TIP等其他载体或回传到生命体本身时,能够使生命体不会有失真的感觉,即没有异样感。

第二层:理论突破——破解“主体程序”的编码规律

这是整个计划的基石。如果不知道“主体程序”是什么、以何种形式存在和运作,所有硬件都是无的放矢。

1.结合现代前沿科技定义并定位“主体程序”

信息载体识别:确认“主体程序”是否完全由神经元电信号(100mV以下)编码,还是必须结合化学信号(神经递质)、电磁场甚至量子效应?必须建立一个超越当前神经科学的全新理论模型。

编码规律破译:这比读取信号本身更难。大脑的神经活动是高度并行、分布式的。需要找到信息的基本单元(可以类比计算机的“0”和“1”,但肯定复杂得多)和语法结构。这需要发展全新的“神经信息学”和“认知计算理论”。

“自我”的标识: 在浩瀚的神经活动中,如何区分处理感官信息的“背景程序”和代表“我”的“主体程序”?需要找到一个或多个可靠的“自我指纹”神经特征。

第三层:硬件实现——打造与大脑对话的“超精密接口”

TIP的基本运作方式是:通过与生命体匹配的超导数据线将TIP与生命体直接连接起来,以实现生命主体程序(精神)与TIP的相互贯通。


TIP与电子计算机的结构、原理、材料、设备等方面有很大不同,主要有如下四点:①TIP材料设备必须满足能够取得生命体100mv以下的电位信息;②存储器必须能够读取主体程序;③需要在输出设备和CPU及储存器之间安装一个信息放大器;④可以操控生命体指令系统和主体程序的终端操控器。

因此,TIP由信号采集器、输入设备、脑盘、控制器、运算器、信息放大器、显示器、终端操控器等八个部分构成。其中,信号采集器、脑盘、控制器、终端操控器为TIP四大主要核心部件(另附详细文件)。

这只是初步的概念机,按照这个理念思路,整个设备需要进行如下几个方面的技术攻克和验证。

1. 超高灵敏度与信噪比的读取技术

材料革命:需要开发比现有电极(如Utah阵列、Neuropixels)灵敏度高数个量级的新型传感器材料。可能的方向包括:碳纳米管、石墨烯电极、量子传感器等,以实现对100mV以下微弱电位的无损、无干扰探测。

大规模并行采集:要理解“主体程序”,可能需要同时从上百万甚至更多神经元中读取信号。这要求器件具有极高的集成度,并解决随之而来的海量数据传输和热管理问题。

2. 高精度、无损的写入(操控)技术

这是比读取更大的挑战。如何在不损伤神经元、不诱发癫痫等副作用的前提下,向特定神经网络输入精确的“程序指令”?

技术可能包括:光遗传学(需要基因改造,有伦理问题)、化学遗传学、经颅磁刺激的升级版、或全新的物理方法(如超声、红外)。

写入技术必须能与读取技术同步,形成“读取-分析-写入”的实时闭环。

3. 生物相容性与长期稳定性

接口设备必须能被身体接受,不引发严重的免疫排斥和疤痕组织包裹(这会导致信号衰减)。这需要革命性的生物相容性封装材料和技术。

设备需要能稳定工作数十年,与人的寿命同步,这对功耗、可靠性和无线通信技术提出了极致要求。

第四层:软件与算法——担任“人机翻译官”

这个层面的核心就是主体程序实验。

所谓的主体程序实验是指将细胞等生命体及所承载的精神作计算机及计算机程序(主体性程序)化理解,并通过本真信息处理技术打开细胞等生命体信息库,进而实现生命主体程序信息的复制、剪切、转移的技术实验。

主体程序实验主要目的是打开生命体的信息库,验证体现生命精神的主体程序实质和存在方式,从而根本性揭示精神的秘密,并由此揭示生物进化的根本动因。主体程序实验可通过细胞主体程序实验和神经干主体程序实验等两种方案加以验证(参阅材料二)。

这个层面是非常关键的,需要我们在软件处理上做好如下几个方面的处理。

1. 实时解码与编码算法

解码:开发基于深度学习和类脑计算的先进算法,将采集到的海量神经信号实时翻译成有意义的“意图”、“感知”或“记忆”。例如,将运动皮层的信号翻译成控制机械臂的指令,或将视觉皮层的信号重建出图像。

编码:更困难的是反向翻译——如何将一条“优化指令”或一段外部数字信息,编译成大脑能够正确理解的神经活动模式。

2. “主体程序”的建模与仿真

在TIP内部,需要构建一个动态的、不断学习的“数字孪生”模型,来模拟特定个体的“主体程序”运行状态。这是实现“程序优化”、“备份”和“转移”的前提。这个模型需要能预测干预措施(写入信号)会如何改变“主体程序”的状态。

第五层:集成、验证与伦理——从实验室到应用的惊险一跃

1.系统集成与闭环验证

将超高灵敏度读取、高精度写入和智能算法集成到一个稳定、便携(最终可能是可植入)的系统中,并进行阶段性验证。

初期:在动物模型(如小鼠、猕猴)上验证对基本行为(如运动、简单决策)的读取和操控。

中期:在人类志愿者(首先是严重残疾患者)身上实现革命性的医疗应用,如治疗重度抑郁症、帕金森病、或让瘫痪患者通过意念控制外部设备。

远期:实现对高级认知功能(如记忆、情绪、个性特质)的安全、可逆调节,最终迈向“主体程序”的完整读取、备份和转移。

2. 应对巨大的伦理与社会挑战

身份认同:“我”被优化或转移后,还是“我”吗?

隐私与自由意志:个人的思想和记忆可能被读取甚至修改,这触及了人性的根本。

社会公平:这项技术是否会带来前所未有的阶级分化——“程序优化者”与“自然人”?

安全性与滥用:必须建立绝对可靠的安全协议,防止“主体程序”被黑客攻击或恶意操控。

第六层:操控生命体指令系统

这是一个激动人心且充满挑战的终极环节,操控生命指令系统本质上是从信息层面实现对生命体,特别是大脑这个最复杂器官的精准、双向、实时的读写与调控。这不仅是TIP工程的最后一步,也是其价值最终实现的临门一脚。

答案是将一个宏大的工程挑战,分解为一系列可迭代、可验证、受约束的科学与工程问题,主要归纳为如下几个方面的考虑。


1、技术上:采用“微观精准介入 + 宏观系统建模 + 实时闭环反馈” 的策略。

2、路径上:坚持“从治疗到增强,从局部到全局” 的渐进式发展。

3、保障上:建立“技术伦理一体化” 的框架,将安全性、可控性和伦理考量内嵌到技术设计的每一个环节。

操控生命指令系统不是在制造一个操控生命的“遥控器”,而是在搭建一座与生命最深层次奥秘进行对话的“桥梁”。谦卑、谨慎和敬畏,将是引领我们穿越这最后、也是最危险关卡的灯塔。

TIP研制成功后,人类可籍此直接操纵生命体指令系统,进行不断优化生命体的主体程序和物质结构,清除各种影响机体健康的病毒和导致衰老的主体程序,不断修复和改善生命体系统,从而彻底克服衰老和疾病,实现人类梦寐以求的青春永驻和健康长生,还可以将生命体所有主体程序信息置换到新载体,以最终实现人类永生的梦想。这是工程上的核心挑战,目标是制造出能稳定、长期、大规模与大脑神经元进行“双向对话”的设备。硬件是感官,软件是大脑。需要一套复杂的系统来理解神经信号的含义。

预期目标

TIP的最终成功,绝非单一的技术突破,而是一个 “理论-硬件-软件-验证-伦理” 五位于一体的、长达数十年的系统性工程。

· 短期(5-10年): 聚焦于理论模型的完善和在动物模型上的原理性验证,同时在脑机接口的读取精度和写入安全性上取得突破。

· 中期(10-20年): 实现重大医学应用,在临床上证明其价值,同时开始构建“主体程序”的初级数学模型。

· 长期(20年以上): 逐步攻克高级认知功能的交互难题,并伴随全社会对相关伦理、法律和社会问题的深入讨论和立法,最终迈向THSP工程的终极目标。

这条路径充满了未知与挑战,但每前进一步,都不仅是对TIP技术的推进,更是对人类理解自身意识本质的一次革命性飞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