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可分为分为一般机器人和智能机器人。一般机器人是指不具有智能,只具有一般编程能力和操作功能的机器人。按照通常认识,智能机器人至少要具备以下三个要素:感觉、运动、思考。按照智能程度不同,智能机器人有传感型机器人、交互型机器人、自主型机器人。其中,自主型机器人是智能研究的最高境界,它就像一个自主的人一样独立地活动和处理问题。应该说,西方科技在一般、传感、交互等类型机器人的研究上所取得的成果还值得肯定,但正是由于这一成就的进步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而使西方科技开始逐渐沉湎于技术成果,而忽视了智能等精神要素的非物质性现实,这使其逐渐走入了技术误区——企图研制自主性机器人。
· 据新华社07年2月25日报道,瑞士洛桑理工学院大脑与心智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启动了一项雄心勃勃的计划——蓝脑计划。蓝脑计划是由瑞士科学家设想的一个复制人类大脑的计划,参与该计划的科学家亨利·马卡兰曾在巴西东北部城市那塔尔展示了他设想的“蓝脑”计划,并希望在2015年制造出“人造大脑” 。
· 而被誉为“人工大脑之父”的雨果·德·加里斯教授则更为大胆(笔者曾在2009年12月去厦门大学对他进行过学术访问),它曾在清华大学讲堂给大家描述了这样一个“人工智能的世界”:“可能 20年、30年后人工智能机器就可以和人做朋友了,但50年后,人工智能将成为人类最大的威胁.世界最终会因人工智能超过人类而爆发一场战争,这场智能战 争也许会夺去数十人的生命.” 雨果认为,“人工大脑”迟早会超过人类,人工大脑的继续发展将使人类面临灾难。
· 事实果真真会如此吗?笔者认为,研制会“思考、感觉、痛苦、愿望甚至恐惧感”的智能机器人是西方科技基于物质分析而走入的误区,是基于科技成就而导致自大狂的错误认识。这个错误认识在于他们忘记了一个根本性问题:由于物质性和非物质性之质料的完全不同,它们是无法直接通合的。也就是说,无论人类科学技术等物质手段多么发达,即便发展到比纳米技术更深更高的层面,最多也只能通过采用技术手段在物质层面对物质属性进行重组的方式,形成具有逻辑性、运算性和记忆性等具有特殊物质属性的被动程序,这种具有物质属性的被动程序功能可能会随着技术的发展而变得越来越强大,但却无法超越不可通合性而用物质手段合成“思考、感觉、痛苦、愿望”等主体性非物质存在的。在这种情况下,即使人类能够发展到可以运用信息技术、纳米技术(甚至更高技术)研制成完全和人类一样的躯体,那么这个躯体也只能是没有主体精神的“死人”。宇宙演化及生物进化的大量实证已经说明了这样一个铁律:主体精神及作为其载体的生命体,只能是宇宙经过100多亿年基于物质的被动反应性、适应性等具有非物质萌芽的属性而长期演化的结果。而演化成生命体及精神主体的特殊环境已经无法再现,地球现在已无法再自然演化出生命体,现在地球所有生命体都是通过生物的繁殖而产生的。因此,主体性根本无法用物质手段合成,所谓自主性智能机器人和超越人类的机器人时代只能是一个永远不合理的幻想。
· 生命主体所具备的特点也是智能计算机所远远不能具备的。主体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功能性,构筑了自动获取营养和能量的功能体系;(2)生存性,主体具有维持自己生存的本能,会通过适应环境自行进行有利于自己的调节,这主要表现在对外界的适用性调节上,如刺激调节、安保调节、生长调节、活动调节等;(3)繁衍性,主体能通过基因遗传的方式复制自己的程序片段以体现主体我的延伸。此外,细胞上述三个功能性特征还应是建立在程序的最优化基础上的,也就是说生物的主体程序总会自动调节,按照适合于自己生存的最优化方向进行内化发展,这是由宇宙的正向演化规律和生物进化的优胜劣汰规律规定的。(参阅《在之演化》第一卷,38页.王江火著.北京燕山出版社,2010年)。根据主体的上述特征可以看出,即使目前最先进的计算机和智能机器人也远远不具备上述特征,它们现在所能做的至多只能是在功能性、生存性有所模仿而已,而其即使模仿得再好,也只是模仿而根本不具备主体性实质。由此可见,即使最简单的细胞也要远远超越目前最先进的计算机和智能机器人,他们二者之间具有根本性的不同。在这种情况下,又何谈制造具有 “思考、感觉、痛苦、愿望”等主体性“人工大脑”哪?
· 企图研制具有主体性机器人的做法本身也是对生命体的藐视和不尊重,因而是不道德的,也是对生命价值的践踏和凌辱。我们知道,人类价值观和意义是完全建立在主体性和作为主体载体的生命体基础上的,人类据此已经形成了稳固的价值体系和生存意义,而研制或者合成主体自主性则无疑是在企图解构这种基础,从而最终瓦解人类心灵支柱。这无疑是不道德的非人道的。当然,如果这种技术取向具有可能性,又当别论,但其现在看来是根本不具备理论上的可能性的。因此,我们应该特别警惕自主性智能机器人研制的危害性甚至是欺骗性。
· 不过,尽管主体性不能通过物质技术手段合成,但人类可以在尊重生命主体性的基础上,对主体精神进行置换转移,这就是人类自我置换技术。所谓人类自我置换技术是指人类通过一定的技术方式,将人体中规定自我的以主体程序为主要内容的信息进行整体转移,以实现将人类自我置换到新载体的技术。这项技术的关键性实质在于将人类自我置换到非生命体中,因此,又可称为自我的非生命体置换。从技术发展的现实可能性推测,人类自我置换技术最终可通过数字式人类自我置换技术和模拟式人类自我置换技术等两种方式加以实现。(参阅《在之演化》第四卷,第四章.王江火著.北京燕山出版社,2010年)。人类自我置换技术具有完全的现实可能性,其发明意味人的自我载体将完全置换为非生命体,而最终导致更为高级的社会存在实现。这项技术可以说是人类发展至今的一个最为关键的关口技术,世界上无论那个国家或民族只要掌握了这项技术就意味着可以彻底摆脱生命体的约束,最终彻底超越人类成为质料完全不同的社会存在。基于信息时代而产生的信息理论以及人类自我置换技术的最终实现将会使人们的思维视野更加开阔,并有可能在人类历史上首次打通现实与宗教之间的壁垒,彻底解决人类长久以来悬而未决的面对所谓“超自然”现象的种种困惑,人类以及未来的社会将由此进入到更加高度发达的文明新时代。
· 人类应该适时调整努力方向,人类自我置换是人类必然而又合理的现实性终极目标。
·
|